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人民网|行进中国 | “世界第一高桥”背后的高校力量

发布人:李曜 发布时间:2025-08-21 浏览次数:

花江大峡谷的裂缝之间,625米高的施工平台上风声呼啸。工人们仔细系紧安全绳,正抓紧为桥身涂上“新装”。他们脚下的花江峡谷大桥,即将创下两项世界纪录——山区桥梁跨径第一、桥梁高度世界第一。

在建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jpg

在建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在这支建设者队伍中,一支来自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的技术力量引人注目。从设计图纸到施工一线,从技术攻坚到人才培养,这所深深扎根贵州的高校,为这座“世界第一高桥”的建设注入了澎湃动能。

“整个项目里可谓校友遍布,项目总工程师刘豪是学校2001级校友”,在现场采访时,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路桥工程学院博士教师马宗源介绍道。在花江峡谷大桥所属的六安高速公路项目中,有近200名建设者毕业于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身为学校教师的马宗源,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六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部副部长。为保障大桥顺利建设,早在2022年项目开工之初,他就作为学校派驻大桥项目的专业力量常驻工地,全周期参与桥梁建设与安全监测工作。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打造了“一桥一课一团队”模式。人民网 阳茜摄.jpg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打造了“一桥一课一团队”模式。人民网 阳茜摄

从贵阳到花江大峡谷,往返路程约4个小时。自入驻项目后,马宗源一年要在两地间往返上百趟,大桥的猫道更是走了无数次。“峡谷最大风速可达14级,相当于特快列车的行驶速度。大桥每增加1米高度,都会带来全新的挑战。”马宗源道出了这个超级工程背后的艰难。

为圆满完成“世界第一高桥”的建设任务,总工程师刘豪带领团队攻克了猫道抗风、钢桁梁应力集中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设计负责人叶洪平则创新性地引入“科技+文旅”双螺旋设计体系,为大桥注入了独特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工人们正在涂装大桥。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jpg

工人们正在涂装大桥。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除了人才支撑,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还联合同济大学共同开发“基于北斗卫星的基准索线实时定位技术”。这项技术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为主缆架设提供毫米级精度控制,成为保障“世界第一跨”精准成型的关键一环。

贵州桥梁数量众多,如何为桥梁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将课堂直接搬到桥梁建设现场。采访当天,马宗源就带着20余名学生来到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现场,通过实地观察、亲手测量,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工程认知。

马宗源在大桥上教学生如何使用测量工具。人民网 阳茜摄.jpg

马宗源在大桥上教学生如何使用测量工具。人民网 阳茜摄

早在2024年,校方就与项目部签订了“花江峡谷大桥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协议。依托这座在建桥梁,学校以“一桥一课一团队”的育人模式,打造出“一类桥一个模块、一座桥一个课堂”的特色教学体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把教学搬到世界级工程现场,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工匠精神,激发专业自豪感。”马宗源说。当大桥通车之日,飞越峡谷的不仅是往来车辆,还有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扎根山区、服务地方发展的教育梦想。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一 审:金 文

二 审:李 曜

三 审:鲁 熙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云站路25号
邮 编:551400
电 话:0851-88133666

招就中心(学生档案)联系电话:88133355

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