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模拟物流仓库的作业区,一台结构精巧的轻型动力外骨骼正辅助操作者完成重物搬运。这台名为“举重若轻”的设备关节咬合流畅、动作轻盈,其研发背后,是一位大三女生对劳动者健康的关注——她便是项目负责人、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学生潘兴娟。

潘兴娟与同学探讨
初心:从“父亲的身影”到技术攻关
潘兴娟与轻型动力外骨骼的结缘,源于对父亲工作的观察。她的父亲在快递站从事搬运工作,每日需重复搬运数十公斤的包裹。“下班时他总弓着腰,直不起身”,这一画面让她意识到,传统重体力搬运不仅效率有限,更存在腰肌劳损、关节损伤等职业健康风险。“科技不该是奢侈品”,她暗下决心,要做出更轻便、更持久、人人用得起的装备。

“举重若轻”进行穿戴实验
攻坚:从图纸到现实的37次失败
项目启动后,团队面临多重技术挑战。核心动力系统能耗过高导致续航不足,轻量化与强支撑的矛盾亟待解决。潘兴娟带领团队通过反复优化,将设备重量压缩至4公斤,同时确保结构稳固。更大的难点在于动作协同——如何让设备与人体自然配合?为此,团队多次推翻设计方案,经历连续37次试验失败后,最终通过算法优化解决了卡顿问题。
为验证实用性,潘兴娟多次深入物流一线体验搬运流程。“技术必须服务于人。”,她说。基于实地调研,第四代原型机实现重量减轻60%、续航翻倍,动作流畅度达标。

尝试搬运材料
传承:从“个人突破”到团队接力
目前,“举重若轻”已获9项专利,并与多家校园快递站达成试点合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潘兴娟不仅关注技术突破,更注重团队传承。她主动邀请大一学生聂青青加入,引导其通过实践理解创新本质。“潘学姐教会我,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责任与使命的传递。”聂青青说。
“看到工人穿上设备后露出轻松笑容,是我最大的心愿。”潘兴娟表示,这台承载着职业健康关怀的外骨骼装备,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为传统物流行业注入温暖的技术力量。
来源:众望新闻
一 审:金 文
二 审:李 曜
三 审:鲁 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