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T7-B508研讨室里讨论声、掌声不绝于耳,一场主题为“从‘横竖’第一看中国奋斗”的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正在进行,大家以桥为媒、以课铸魂,炽热的思想火花在研讨和交流中不断迸发。
从“桥”出发:新时代伟大变革融入铸魂育人的思政探索
花江峡谷大桥是世界第一高桥,也是世界山区桥梁跨径第一桥,是名副其实“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桥梁,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此次集体备课会,马克思主义学院试图破解一个核心命题:如何把超级工程变成思政大课,让新闻里的各种“数据”,变成学生心中的“精神坐标”?
“最好的思政课,是让学生看见奋斗的人就在身边,奋斗的路就在脚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张方刚的开场白直入主题,“花江峡谷大桥就在我们身边,不少学生的家就在附近。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花江峡谷大桥不仅是交通工程领域的奇迹,更是‘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等讲道理的思政课活教材。”

观看完学校摄制的花江峡谷大桥背后的贵州交职大故事视频,在场的思政课教师自豪与震撼交织,难掩内心激动,“什么是特色思政教育?我们马院在省教育厅、省交通运输厅和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践行‘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着力打造彰显贵州地域特征、交通行业特质和学校办学特色的‘红色通途’思政育人体系,不断完善‘行业特色+’思政育人模式。看到花江峡谷大桥建设过程中贵州交职大优秀学子的身影,我感觉我们这条路走通了、走对了,下一步还要继续走好这条路。”该校理论教研室副教授、博士高森远第一个举手发言。
近年来,学校马院在思政课核心课程中开设“两路”精神、“重走长征路”等20余个专题,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建设“通途”场馆在线思政视频资源库,让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故事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在他们心里、脑中的“精神桥墩”。
思政“解码”:深入挖掘桥梁建设中铸魂育人的精神富矿
课程建设思路汇报环节,该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四个课程组围绕“职业素养”“科技创新”“国家安全”“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展开头脑风暴。
思政教研室主任刘旭认为,要以花江峡谷大桥建设中的优秀学子和建设工匠典型事迹为载体,挖掘其蕴含的道德基因与法治元素,构建“精神—行动—法治”联结的融入逻辑,用故事唤醒情感,用实践锤炼品格,用规则守护成长。

吴文兵博士认为,花江峡谷大桥是多民族建设者共同奋斗的结果,重塑了民族地区的物理联结,铺就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是横跨深山峡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丰碑。
面对当前思政课常因脱离学生专业背景与职业认知而陷入“说教式”困境问题,熊钱富老师的思路引得大家频频点头,他认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结合不同的专业岗位开展思政教学,比如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思政教师可以把花江峡谷大桥的高空观光电梯、玻璃观光廊道、极限竞速跑道等桥旅融合项目融入其中,讲述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共享旅游发展新成果等,总之,要让思政课扎根专业土壤,提升思政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师生聚焦之处,恰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力点。近年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推动思政元素与交通专业深度融合、实践育人与场馆育人协同并举、传统课堂与智慧教学有机结合,着力凸显“红色通途”特色,“校内特色场馆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获批贵州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桥”见中国—贵州桥梁建设成就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建设项目典型案例,思政课的专业“味道”愈加浓厚,学生“胸中有大道、眼里有光亮、脑中有文化、手上有绝活、脚下有力量”的独特精神标识也愈加闪亮。
拓展场域:让花江峡谷大桥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
最后的交流研讨环节更是引得大家畅所欲言,成为整场集体备课会最“燃”阶段。老师们结合自己任教课程、教学困惑与学生反馈,围绕“如何以花江峡谷大桥为核心拓展思政育人场域”“如何挖掘贵州交通历史成就背后的思政育人资源”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对话,直击痛点,在真诚的分享、犀利的追问与集体的智慧碰撞中逐渐达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拓展思政课育人场域,关键是要打破“课堂灌输”的传统模式,以桥为媒、以路为线、以故事为魂,让学生在“看、听、走、悟”中触摸国家发展的脉搏,感受奋斗精神的温度。

首先,要让花江峡谷大桥“会说话”,将工程技术、建设故事、社会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思政课教育资源,让每块桥墩都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坐标”。其次,要以花江峡谷大桥为核心,常态化开展研学交流,上好“高桥思政课”,让学生从一块混凝土、一根钢索里触摸奋斗的温度,让贵州桥梁真正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最后,构建“桥-校-地”协同育人网络,积极推动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丰富学校思政课实践教育资源。
接下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开展好“工程载道·桥见精神”高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桥见中国”的学习中,读懂“大国工程”背后的“中国精神”,成长为“既懂桥梁力学,更懂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来 源:人民网
编 辑:陈 磊
一 审:金 文
二 审:李 曜
三 审:彭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