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学校将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全面擘画新时期事业发展新蓝图,加快建设“西部领先、行业标杆、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理工类高水平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学校各单位推出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过去五年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激励全体师生锚定发展目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饱满热情迎接学校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谱写高水平职业大学建设新篇章团结拼搏、砥砺奋进!
强师赋能“高质量” 共绘树人“同心圆”
近年来,在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围绕“四新”“四化”,全力打造“三地三中心”,以引领贵州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学校聚焦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标准,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人才兴校战略,通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构建起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造全省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交通运输人才高地。
01健全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夯实人才根基
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双管齐下壮大人才力量。一方面,积极拓展人才增量,学校严格落实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政策,已全职引进博士数十名,并重点引进行业内技能大师与优秀技能人才。这为学校专业发展、科研创新以及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着力盘活人才存量,学校鼓励并支持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持续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选派博士到交建集团挂职
02落实“双向赋能”校企融通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
学校以名师工作室等人才平台为依托,打破校企人才壁垒,通过开展科研合作、联合技术攻关等多样化合作模式,灵活引进行业企业中的高端人才与管理专家。创新性设置流动兼职“产业导师”“产业工匠”岗位,吸引行业内经验丰富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到校兼职任教,进一步健全校企人才互派共育机制,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此外,定期选派教师前往校企共建的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站及企业实践基地开展实践锻炼,促使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行业企业携手攻克教学难题与生产技术瓶颈,实现教学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我校科研团队赴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03强化“平台育才”师资培育机制 提升育人能力
为整合多方资源培育优质师资,学校汇聚全省交通领域“政、产、学、研、用、创”各方中坚力量,高标准建好博士工作室,精心打造博士创新人才团队。通过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师资成长搭建起跨领域、高水平的实践与创新平台。同时,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将高层次人才全面纳入平台管理体系,统筹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以团队协作模式推动教师在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中快速成长,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与育人能力。
学校召开人才论坛暨第二次博士论坛
04实施“教育帮扶”师资历练机制 彰显责任担当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扎实落实中组部“组团式”帮扶和乡村振兴政策,主动选派教师前往基层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中,教师不仅为基层教育发展注入活力,更在一线教学与帮扶工作中锤炼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在实现个人成长中履行社会责任。此外,严格落实东西部高校结对互助政策,定期选派教师赴省外知名高职院校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与管理经验,助力教师开阔教育视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援疆教师李金翔博士
05落实“能上能下”岗位竞聘机制 激发队伍活力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学校不断完善岗位竞聘制度。一方面,健全岗位晋升破格机制,优化专业技术岗位晋升破格条件,为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表现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人才开辟职业发展“快车道”。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岗位聘任劣汰机制,对经考核不符合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的教师,实行高职低聘,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有效激发师资队伍的内在动力与创新活力。
06完善“优绩优酬”绩效激励机制 凝聚干事合力
在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上,学校始终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核心原则,深化以发展目标为导向、以业绩贡献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改革。通过进一步健全绩效激励制度体系,将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紧密挂钩,有效激发全体教师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凝聚起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近五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荣获省部级、国家级人才称号30余人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各项排名均稳居全国职业院校第一方阵,成功打造出贵州交通和贵州职教人才高地,为学校持续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来 源:人事处
编 辑:陈 磊
一 审:金 文
二 审:李 曜
三 审:彭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