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党委书记何兴发、校长刘雁、党委副书记杨再豪、副校长吴薇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即将于9月底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考察调研。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到水面高度625米;建成后,其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调研组一行慰问了参建毕业生代表,实地考察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落地情况,在625米高空之上,亲身感受学校以科研突破、社会服务、校友担当为核心的“贵州交职大力量”。

“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峡谷大桥
科研突破:毫米级技术筑牢大桥根基
在大桥施工现场,何兴发、刘雁认真听取路桥工程学院副教授向程龙、博士马宗源的汇报,重点了解“基于北斗卫星的基准锁线实时定位技术”的应用情况。该技术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为主缆索股的精准对接提供了关键支撑:在2000多米长的主缆中,每一根索股的定位偏差均控制在毫米级,有效保障了大桥“生命线”的稳定性。调研组对团队扎根一线、反复打磨技术的钻研精神给予肯定,强调要将这种“解决工程实际难题”的科研案例融入教学,让技术突破成为育人的鲜活素材。
向程龙汇报“基于北斗卫星的基准锁线实时定位技术”应用情况
随后,水运与航空学院教授彭爱泉向调研组汇报了即将安装的大桥巡检机器人的情况,该款机器人集成机器视觉、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能自动识别并量化分析桥梁支座裂缝、锈蚀、螺栓脱落等典型病害,实现大桥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巡检。何兴发、刘雁详细询问机器人的续航与抗恶劣天气能力,指出该技术不仅为花江峡谷大桥运维提供保障,更将成为特大桥梁智能化管理的行业标杆,要求团队持续推进技术优化与成果推广。
彭爱泉汇报巡检机器人相关情况
考察中,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学校以大桥为依托深化“一桥一课一团队”育人模式的实践——学校在施工现场开设“工地课堂”,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讲授抗风设计、智能吊装等核心技术。刘雁表示,这种“科研+实践+教学”的联动,正是职业教育“产学研用”闭环的生动体现,学校要继续坚持以工程需求驱动科研,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社会服务:教师团队赋能桥旅融合
“把大桥建成交通枢纽,更要建成文旅名片。”在花江峡谷大桥云渡服务区,我校交旅融合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晓松教授向何兴发、刘雁解读“桥遇三叠纪,云渡古海洋”的主题创意区设计与展示工作。团队将大桥自然风光与三叠纪古海洋遗迹结合,创意设计了雕塑作品“会飞的石头”“卡吡嘟”卡通雕塑形象及三叠纪古海洋3D艺术墙绘等,以艺术设计赋能桥梁文化,进一步提升峡谷大桥的品牌影响力与科普研学旅行内涵。在服务区工地现场,调研组还查看了“海洋波纹”铺装、古生物化石展陈施工情况,大家认为将交通功能与自然和在地文化资源深度绑定的设计理念,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

张晓松教授解读“桥遇三叠纪,云渡古海洋”的主题创意区设计
罗兵介绍桥旅融合项目开展情况
艺术与旅游学院交通景观雕塑生产性实训基地负责人罗兵介绍了师生团队独立完成的服务区户外旋涡剧场景观设计和施工工程。33组三叠纪古海洋IP形象雕塑,均依据古生物化石资料原创设计,雕塑目前正在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生产性实训中心通过3D打印制作。这是学校师生将专业技能转化为社会服务成果的生动体现,既发挥了专业优势,也为桥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更多“贵州交职大创意”。
校友担当:一线筑梦传承新时代交通精神
“母校的教导,我们一直记在心里。”参建毕业生与调研组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感悟。据了解,在大桥所属的六安高速公路项目中,200余名贵州交职大毕业生参与建设,30余名技术骨干深耕花江峡谷大桥设计、施工、管理等关键环节,成为工程中坚力量。
调研组慰问毕业生代表
贵州省六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超、花江峡谷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刘豪两位校友,向调研组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刘豪提到,面对喀斯特地质难题时,正是母校所教授的技术和秉承的“山硬没有骨头硬、岭高不如志气高”精神,支撑团队攻克了各个难关。何兴发、刘雁对毕业生们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给予高度评价,鼓励他们继续以技能报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花江峡谷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刘豪介绍项目进展情况
调研组感慨道:“这座大桥的多处细节,都藏着贵州交职大的力量与温度。”大家一致认为,学校要以此次考察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推进产教融合,深挖“高桥思政富矿”,培养更多担当交通强国建设使命的优秀人才,让“贵州交职大力量”持续闪耀在更多重大工程中。
来 源:党委宣传部
编 辑:陈 磊
一 审:金 文
二 审:李 曜
三 审:彭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