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

作者:高职观察 时间:2025-03-21 点击数:

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双高”校需明确着力点,顺势而为,加速发展,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更新育人理念,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双高”校要积极主动对标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推动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和谐共生。首先,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重点在创新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培养方面发力。其次,实现从“硬技能”到“软素养”培养理念的转变。高职教育基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应当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硬技能”培养拓展为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复合型“软素养”培养。“双高”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创造性思维、复合型技能和快速适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新质劳动者”。最后,树立科技、经济和人才协调发展的“大职教观”,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构建“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的育人新模式,用新理念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双高”校要以内涵建设为牵引,围绕办学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与院校治理等,深化“三教”改革,加速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1.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双高”校应充分关注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产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在高科技驱动下,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中,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接“高精尖新”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新质人才。

2.变革教育教学方式

“双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必须充分体现高职类型教育特色,开展订单式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特点,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改革育人模式,形成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的同频共振,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培育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金检教材”

教材内容应紧密贴合行业实际发展需求,因而行业专家的参与至关重要,以确保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双高”校应致力于培养一支处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优秀的专业素养,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锚定发展目标,以“双高”建设促办学层次提升

第一轮“双高”建设已基本结束,各“双高”校应继续努力,确保第二轮入选资格,同时,应加速发展,推动培养目标向更高层次迈进,力争提升教育层次,为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做出更大贡献。

三、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新兴产业需求

“双高”校应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瞄准产业发展前沿,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深入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设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的新兴专业,如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建设融入新兴和未来产业的“金字专业”,围绕省、市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产业需求引导、学校自主调整、专业论证指导、评估促进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包括增设新专业和淘汰不合时宜的老专业每年根据招生和就业实际现状,对连续数年专业报考率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进行调整或淘汰,并鼓励申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的新专业。对“双高”校来说,专业的淘汰和新建及教学资源的重组涉及部分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阻力。然而,“双高”校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动改革与创新,以确保教育体系能够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从而更准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加强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

基于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和适应性特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连结人才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的纽带。产教融合能提高学校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度,为“双高”校搭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交互平台,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双高”校要坚持“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发展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对接,深化校地企协同融合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在教学方面,“双高”校应立足于产教融合发展,将新质生产力、新兴工艺和行业技术融入日常教学内容中,主动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共同探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进校企之间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在教师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构建校企互联、互聘、互训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全面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工程,培养“工匠型”教师,全面落实每五年全员教师完成轮训的制度,依托职教集团、产教联盟、产教深度融合企业,选派骨干教师赴企业兼职,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双向兼职的渠道,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或产业导师。

实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有效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不仅要积极主动与行业融合,还需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促进校企同频共振、共同发展,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提升,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五、深化科教融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而科教融汇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不仅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科教融汇为高职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催化媒介,通过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助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双高”校应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的作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科教平台与生态。“双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一是通过加大科研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通过合作申报课题项目、技术研发等多种方式,吸引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等为“双高”校提供技术指导。“双高”校要改变原有资源分散、单打独斗的科研方式,主动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依托其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使其能够在科技推广应用、技术技能培训和科技创新研发等领域发挥类型教育优势,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强化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双高”校需不断引进博士、全国技术能手等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统筹学校人力、设备等资源,主动融入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联合体,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同时,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中,推动项目与课程互促、教学与科研互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构建“科教融汇”新教学范式。

自第一轮“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围绕“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的核心任务,入选的“双高”校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支持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探路者”和“领头雁”的重要作用。在下一轮“双高计划”实施中,应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迭代升级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双高”校主动服务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支点,在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合作影响力强化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新质特征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节选自《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黔ICP备050005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