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赋能科技强国建设

作者:张琼 时间:2023-12-18 点击数: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亮丽底色。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科技工作者对待科学实践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技术与产业迭代升级,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技术正与产业深度融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成科技强国。


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就是家国情怀,就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切。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怀揣对国家民族的真挚情感和使命担当,是科技工作者最强大的科研动力。一代代科学家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奋斗史,铸就了新中国的发展史。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更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党和国家的科技发展进步为己任,把自身的工作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向而行。


创新求实的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澎湃动能。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最鲜明的禀赋,求实精神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是我们仍然存在许多“卡脖子”难题,迫切需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影响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迅速性和扩张性,迫切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敢于提出新观点、开辟新路径、探索新方法,多出高水平原创成果,在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出新招、出高招、出绝招,努力实现更多“从01”的突破,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同时,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必须是在唯实求真基础上的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立德为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敢于怀疑,大胆挑战;同时,尊重科学发现的规律,敬畏法律和伦理,客观诚信,追求卓越。


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协同精神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之必需,育人精神关乎科技事业长远发展。据统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时,动用了全国近60%的通信线路,仅守护通信线路的群众就多达60万人。这种集中领导、大力协同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大弥补了我国当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的劣势,实现了尖端科技的重点突破。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科学理论体系愈发复杂,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各种新兴技术彼此交叉融合,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日益增强。迫切需要科学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甚至国家政府之间的团队合作、集体攻关。协同创新是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最大特色,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制度优势的根本途径。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弘扬协同精神,培养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的科研新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育人精神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研工作是一项承前启后、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之不懈奋斗的伟业。科学家精神内涵丰富,要大力挖掘科学家精神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发挥好广大科技工作者“领路人”和“托举者”的作用,不遗余力挖掘和培育新时代有本领、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后备军和新生力量。


(作者:张琼,单位: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际化视域下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机制研究”〈2018SJA1141〉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2023121213版:思想周刊·论见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黔ICP备050005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