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步走”策略,打造交通职教国际品牌

作者: 时间:2024-06-18 点击数:

关键词国际化引进来走出去东盟一带一路


双高建设五年,学校以国家发展趋势为导向,明确国际化办学发展方向,围绕提升国际化水平3个任务、21个任务点,构建机制、完善体系,逐步开展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教育教学资源打造等方面的建设,做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一、背景

《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院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中指出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趋势及方向,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对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合作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职业教育国际化更应注重发展质量,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学院响应号召,围绕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内涵建设、特色办学、品牌打造等工作,明确了实施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来服务优质产能走出去、国际影响力再提升三步走策略,打造了交通职教中国品牌。

二、机制

(一)构建数字赋能的发展机制

受疫情影响,国际交流受阻,为保证国际化交流的可持续性,学院采用数字赋能机制,构建国际化学习课程,提升引进来资源利用率。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引进外籍教师、境外教学资源等,建设国际化试点课程,开展通识教学及专业教学,拓宽国内师生国际化学习的视野及思路。

(二)构建校企政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凭借政府搭建的平台和相关单位的合作,学院构建了协同发展的机制,做到搭建“云上”交流平台,助推交通职教资源“走出去”。牵头建设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云上搭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文+技能交通人才培训基地,线下搭建鲁班学校2个,进一步与东盟国家院校开展合作,开展教师交流及学生本土化培训,巩固合作渠道的同时做到了国际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措施

(一)梳理新理念及新需求,夯实国际化办学水平基础

一是完善国际化顶层设计。抓住优势以国家支持地区发展等文件精神作政策引领,以贵州当地国际化资源、国内组织和平台、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的贵州省交通建设成就的技术基础,提炼特色,为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及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

二是符合国情,探索需求,国际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我院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具体落实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需求上,东盟国家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本土化的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大,且在外中资企业存在语言、技术不通用工难等问题,这将成为我院建设国际化项目的突破口。

(二)提炼特色经验及做法,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能力

一是打造品牌国际综合能力建设,提炼优势。学校具备交通桥梁类等优质硬件资源,在专兼结合、大师引领的教师团队支持下,在人财物方面具备资源优势。

二是学校坚持“合作共赢”的思想理念主动与国内外学校企业沟通与交流,引进先进交通教育教学理念,持续了解企业、市场和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群,因地制宜打造更具特色化、本土化、系统化的国际学生培养标准,加快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加强产校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地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助推贵州省职业院校的国际化进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了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四、成效

通过实施三步走策略,开展国际化师资队伍打造、学生培养、国际化教育教学资源打造等工程,构建了执行计划与机制,形成了国际化办学建设品牌,助力交通职教出海一是引进海外优质教学资源13门、外籍教师4名、兼职境外客座教授16名;开发专业、课程标准4个,取得国际课程认证2个,建成双语课程教学试点2个;实现了中国东盟多彩学校”“学堂在线等平台上线的目标,目前课程被运用到柬埔寨运输培训学校4个东南亚职业院校开展教学,逐步形成交通职教的中国方案二是与海外项目企业进行合作,培训走出去员工3321人日,建设国际化课程资源8门,外派教师10人次,线上36人次,培训海外本土人才3921人日,树立交通职业教育中国样板。

1  学校国际化教师团队开展国际本土人才研学培训

三是通过建设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牵头开发10个交通类专业培养标准,64门国际数字资源库课程承办或参加国际交流活动26项;保持国际学生在校规模每年55人;派出师生海外研修94人次,线上国际化师生培训18105人次;组织参加国际技能大赛9次等方式,打造交通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

2  学校承办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国际研讨会

院在国际交流方面的发展成为省级国际交流示范校,获得教育部中国东盟双百强校特色合作项目等国际化项目若干,为贵州国际化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了模板,解决了交通职教国际化教育起步晚却大力跨进的问题。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黔ICP备050005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