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谁先抓住人工智能的先机,谁就走在了下一个时代的前列。人工智能“机器换人”的时代,如何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及终身学习、持续提升的能力,而不被时代淘汰?这是每一位职教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人工智能改造传统专业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主动对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着力打造学院“中特高”人才培养高地,深化“三教改革”工作。
一、人工智能+专业,助力专业升级改造
在学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将《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纳入必修课,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初步意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同时,学院还在重点打造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西部山区智能交通)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中融入“云物大智移”前沿技术,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融入“大跨高墩桥梁智能建管养技术”“智慧公路”“交通大数据”等教学内容,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将《智能交通系统及其技术应用》《大数据应用基础》《物联网技术导论》《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课程纳入必修课。
二、对接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院为打造高水平人工智能师资队伍,提高《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质量,开展了一系列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开展了《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设计与能力提升师资培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常务理事、香港大学博士、深圳市中孚恒升科技有限公司业内资深专家丁艳团队担任培训教师,来自各教学系部、职能部门共计76名教师参加培训,考核合格后59名教师入选学院第一批人工智能“种子教师”教学团队。

图1 人工智能教学设计与能力提升师资培训
三、校企携手,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师由学院“种子教师”和深圳中孚恒升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共同组成;课程内容按模块分为“初探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撑、人工智能应用”3个模块;授课团队实行模块化组合,组建3个团队,每个团队成员由1名企业人员和来自学院不同部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年龄的教师组成。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凸显职教类型特征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遵循学生认真规律和学习习惯,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引导。课程共32个学时,其中实践学时20个,符合实践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要求。

图2 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实践
五、创新教研方式,实现高质量教学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实行每月课程团队“集体教研活动”,围绕课程教学中重难点、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课程评价等开展教学教研,研判课程阶段性教学情况;每周项目团队针对教学内容、课堂有效性、集体备课等开展“教研活动”,打造高质量的课堂。

图3 人工智能课程团队教研活动